瓷国高峰的“文化地标” ——景德镇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探索与实践

2019-12-03 09:58:34 | 阅读:14094

来源:中国教育报

  • 2017年5月13日,景德镇学院党委书记蔡付斌、校长陈雨前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时任秘书长博科娃共同签订“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建设协议。

  •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中国文化版图上一座别具风情的江南古镇,一个特色鲜明的显著地标,不仅以其灿烂辉煌的制瓷历史成为全国首批2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还以巧夺天工的制瓷工艺和博大精深的非遗文化,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近年来,为了促进千年瓷都的转型发展,江西省委、省政府部门提出了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战略目标,获得了国家的批准。总书记于2019年5月20日至22日视察江西时,作出了“建设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的重要指示。2019年11月14日,国家领导人在视察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时指出,“陶瓷文化是主流文化,传承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传播陶瓷文化,创出一片新天地,创出千年瓷都的新风光”;要将景德镇“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瓷都,重返高峰”。

    国家战略与历史使命下的景德镇,正焕发出全面复兴的勃勃生机,成为世人心驰神往的陶瓷文化圣地、世界聚焦的创新创业热土和举足轻重的陶瓷文化、艺术和产业人才教育中心。而以“自强不息、泽土惠民”为校训的景德镇学院,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独特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卓越的办学品质和丰硕的办学成果,成为这片神奇土地上颇负盛名的高等学府;尤其是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独一无二的“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和“国家教育部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基地”的落户高校,被誉为瓷国高峰的“文化地标”。

    筚路蓝缕:建院升本 异军突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历经40余年岁月风雨的浸润和洗礼,景德镇学院先后走过了兴办教师红专学校、景德镇教育学院,创建景德镇高专,在此基础上整合景德镇陶瓷职大、电大、师范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建院升本的兴校之路。2013年4月,经过几代师生矢志不渝的艰辛奋斗,人文底蕴深厚、综合实力强盛的本科院校——景德镇学院正式问世。经过精心淬炼和打造,学校已经蝶变成为设有10个二级学院,覆盖教育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的28个本科专业,拥有全日制在校生9015人、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殊荣,成为“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和“国际陶艺学会会员单位”;入选江西高校课程资源共享联盟单位和江西高校学分互认试点单位;2016年至2018年,连续3年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优秀单位”“江西省文明单位”。

    在破茧成蝶、展翅奋飞的美丽嬗变中,根植于千年瓷都陶瓷历史文化沃土的景德镇学院曾经留下了一串怎样闪光的脚印?在继往开来、弦歌不绝的伟丽征程中,它又将怎样迈出矫健的步伐?让我们走进这所坐落于昌江之滨、映照着千年窑火茁壮成长的特色高校,去倾听它筚路蓝缕、一路砥砺前行的铿锵足音。

    发展理念:“顶天立地” 强化特色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征程中,我国的教育事业空前繁荣,日渐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发展势头。为了避开同质化办学的误区,走创新发展、弯道超车之路,景德镇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内涵发展,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导向,努力为新时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逐步建立起“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

    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景德镇学院精心构架顶层设计,确定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和“立足景德镇、服务江西、面向全国”的服务方向,明确了“以教师教育为基础、以陶瓷艺术为特色、构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和“特色化、差异化、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形成了“知行合一、守正创新”的办学理念和“传承创新陶瓷文化、做足做实地方文章”的办学特色。这种遵循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精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顶天立地”的办学定位,为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指明了方向。

    基础建设:固本培基 厚植优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院升本以来,景德镇学院办学条件逐步完善,兴校优势日益突显。2019年,景德镇市委、市政府部门筹集17.5亿元资金,划拨2025亩土地,用政府部门代建“交钥匙工程”,建设景德镇学院新校区。到2019年11月,校园建设面积1031亩,建筑面积31.99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8.32万平方米,学生宿舍10.23万平方米。宽敞气派的办公楼、窗明几净的智能教室、美轮美奂的美术馆、功能齐全的体育馆、碧波荡漾的人工湖、绿树掩映的回廊曲径,构成了错落有致、书香浓郁的花园式校园景观。

    为了给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读书和教学环境,学校斥巨资打造了智能化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110.25万册,电子图书166.8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23个,另有总值9741.85万元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凡此种种,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师资力量:名师荟萃 星驰俊彩

    致远已立凌云志,登高幸有攀云梯。学校不断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厚植名师成长优势,推行了一系列人才兴校的优先举措,先后制定了《景德镇学院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总体方案》等规范性制度,规范教师备课、授课、辅导、答疑等各个环节;设立了专项经费,成立教师发展中心,逐步形成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造就出一支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一流的教师队伍。

    迄今为止,学校共有各类在岗教职工665人,其中专任教师45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348人,高级职称者166人,“双师双能型”教师14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别人选两人。在江西省教学成果评选和全国高校教学比赛中,学校教师屡获殊荣,并有30人在各级多媒体教学课件大赛中获奖。

    在陶瓷专业人才培养和文化研究领域,景德镇学院更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地:既有陶瓷世家传人和陶瓷艺术大师,也有蜚声中外的陶瓷文化研究学者。学校还先后承担了北京奥运会专用瓷、上海世博会专用瓷、中南海用瓷、北京APEC会议专用瓷等重要产品研发生产项目,体现了一所地方特色高校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

    “思政育人”: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景德镇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精心打造“课堂教学+网络选学+实践体悟”立体课堂,先后设立52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思政育人”载体和教育艺术。

    一是注重“课程思政”功能,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要求全体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每一课,教育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二是注重“社团思政”,以先进的文化塑造学生的灵魂。迄今为止,学校共创建“青马社”“枫林文学社”“云天话剧社”等学生社团54个。这些社团通过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注重“文化思政”,充分发挥“谷雨诗会”“书香校园”等品牌活动寓教于乐的作用,以优秀的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操。

    为了向莘莘学子讲好景德镇红色故事,学校还建有“红十军和方志敏精神展示室”,通过这一平台经常组织学生举行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人才培养:知行合一 桃李满园

    浅水仅能浮草芥,大海方可渡巨舟。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本科院校,培养报效国家的可用之才,需要一流的教学团队和实训基地作为支撑。经过多年淬炼,景德镇学院现有省级以上学术平台7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两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及在线开放课程12门。其中,“工艺美术”专业还成为江西省“双一流”专业中的特色专业。“产品设计”等10个专业则被学校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应用型本科示范专业。此外,学校还先后建设实验实训场所20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60个,为提升莘莘学子的职业技能创造了优越条件。

    景德镇学院还十分注重人才培养领域的对外合作,为莘莘学子拓展提升学历放飞梦想的广阔空间。2019年9月,学校与澳门科技大学签订《合作交流协议》。澳门科技大学同意接收景德镇学院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入读其硕士学位课程,此举不仅体现了澳门科技大学对景德镇学院本科生培养质量与教学水平的认可,在该校与江西省高校的合作中也尚属创举。

    甘露遍滋千苗秀,春风桃李满庭芳。学校创办以来,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级和校级“三好学生”1493人次,2019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出全省高校平均就业率3.44个百分点。迄今为止,景德镇市80%的中小学教师和教育部门行政管理人员出自景德镇学院。作为陶瓷专业人才的摇篮,学校更是英才辈出、桃李芬芳,其中景德镇三分之一的国家级别工艺美术大师、三分之二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出自该校,更多技能型专业人才,成为活跃在祖国各大产瓷区的主力军。

    在历届学子中,还涌现出一批像“最美村官”黄娜,全国模范教师、“最美教师”程风,共青团十八大代表“创业之星”刘强一样的杰出校友。

    科学研究:花团锦簇 硕果满枝

    高校是科研工作的主阵地,科研能力是高校创新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为多出人才、多出成果,景德镇学院结合地方产业科技创新要求,在科研平台、人才团队和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开展以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生态农业、机械控制等为重点的应用型研究。近年来,学校不仅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还先后成功申报“江西省特色资源植物重点实验室”“江西省陶瓷旅游产品研发设计基地”“江西省非遗传承保护重点基地”“江西省女性现代陶艺创作研究基地”等7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兴建了陶瓷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等校内特色科研平台,形成了国家、省、市、校四位一体、机制完备的科研平台。

    2018年8月,德国马丁路德大学Helge Bruelheide教授一行访问景德镇学院,签订了《江西新岗山中德林地项目合作协议》。马丁路德大学决定为该项目资助16.2万欧元(约合130万元人民币),从而实现了景德镇学院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国际资助项目零的突破。

    浓郁的学术氛围,有效的激励机制,造就了一大批在不同领域享有盛誉的科研精英。建院升本以来,该校教师先后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448项,其中国家级别项目7项,省级项目346项,发表学术论文1319篇,获得专利授权270余项,出版专著64部,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产业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了显著贡献。

    文化传承:保根铸魂 赓续文脉

    陶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是文化自信的根脉支撑。近年来,景德镇学院依托学校得天独厚的陶瓷文化人才优势,主动作为,在陶瓷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地方高校弘扬传统文化、赓续民族文脉的典范。

    特色专业传承薪火。为了培养服务陶瓷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学校设有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开设了7个陶瓷类学科专业,另有5个学院17个专业将陶瓷文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编写和出版陶瓷文化教材22本,开设陶瓷文化特色课程39门,每学年修课学生达3000多人次;“新时代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江西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在国家级别、省级陶瓷专业大赛中获奖300余项。

    平台建设高标独具。2017年5月,景德镇学院成功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项目——“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填补了江西高校在教席建设领域的空白,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2018年12月,国家教育部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基地落户景德镇学院。国际化平台的创建,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和服务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能力。

    “景学”研究誉满学林。立足于千年瓷都的地域文化沃土,景德镇学院校长陈雨前教授创立了“景德镇学”。这是我国学界继“红学”“敦煌学”之后创建的又一国际化显学。依托这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学术平台,景德镇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创办了《中国景德镇学》学刊,出版了《景德镇陶瓷史》和“景德镇学文库”等一系列颇具影响的陶瓷文化学术专著,完成了蔚为大观的“吉林博物院陶瓷艺术馆基本陈列”委托项目。

    人文交流异彩纷呈。为纪念中国和坦桑尼亚建交50周年而成功举办的“走进非洲——景德镇学院陶瓷艺术作品展”,惊艳北京雁栖湖的APEC会议瓷艺精品,震撼鸟巢的“瓷国之光”景德镇学院与百国大使互动活动,冠盖云集的“传承与创新——景德镇学院陶瓷艺术教育成果展”……一道道雅韵别具的陶瓷艺术大餐,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国际陶艺学会前主席考夫曼、美国陶瓷艺术教育协会前主席等国内、国际著名学者举办的100多场学术讲座,30多批次国内外大学校长和驻华大使来校访问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互鉴。景德镇学院校长陈雨前教授还先后应邀走进澳门科技大学和泰国东方大学发表学术演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景德镇陶瓷故事,引起热烈反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围绕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目标任务,景德镇学院会聚天下英才,携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和景德镇市政府部门先后主办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等一系列重点配套项目——以“传承与超越——‘一带一路’瓷都再出发”“传承与创新——景德镇工匠精神”和“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景德镇国际学术研讨会;携手中央电视台,创作摄制了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瓷路帆影》;其中“传承与创新:学校的使命与担当——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成为景德镇瓷博会人文交流的品牌项目。在传承与创新的旗帜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助理总干事汉斯、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俄罗斯美协主席安德烈等上百位国内外政要和知名学者会聚瓷都,共襄盛举,为助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贡献智慧,奏响了一所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的时代强音。

    合作交流:借船出海 扬帆远航

    千帆竞发的开放时代,需要以开放性思维办学兴校。为了取百家之长,成一家风骨,景德镇学院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借船出海”的新思维,充分发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的巨大影响力,先后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艺术学校、韩国圆光大学、泰国东方大学等国际品牌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确定了教师互访、学生互培、学分互认、艺术互展等多样化合作形式。这些交流与合作计划,覆盖景德镇学院各学科28个本科专业,惠及全校所有优秀教师和莘莘学子,为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拓展了发展空间。

    服务地方:精准发力 泽土惠民

    秉承“自强不息、泽土惠民”的校训精神,景德镇学院自建校以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使命,加强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重点建设与地方产业链契合度较高的专业群,相继开设了陶瓷艺术设计、茶文化研究、旅游管理等特色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

    为了对接景德镇“3+1+X”产业体系,学校成立了“景德镇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并以“学院+”的方式,与市发改机构共建“景德镇发展研究院”,与市农业农村部门共建“景德镇乡村振兴研究院”,与市工信机构共建“景德镇学院新工科研究院”,与北汽集团昌河汽车责任有限公司共建“北汽集团昌河汽车学院”,与北京通航江西直升机有限公司共建“北京通航直升机学院”,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市校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圆满完成国培、省培项目与“苏区振兴对口支援项目”江西永丰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景德镇学院还主动承担了新疆阿克陶县土陶产业转型升级援助工作。在签订《景德镇学院支持新疆阿克陶县土陶产业转型升级框架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学校积极组织专业教师深入阿克陶县土陶生产地,对该县土陶生产的材质、造型、装饰手法进行调研;继而举办首期新疆阿克陶土陶产业转型升级培训班,为26名学员进行陶瓷设计、成型技法、雕刻技法、装饰技法等方面的系统化培训,有效提升了学员们的职业技能。这种“授人以渔”的时代担当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九万里风鹏正举,一腔热血铸师魂。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希望与雄心同在。沐浴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浩荡春风,恪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兴校之路上,在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冠领中国、代表江西走向世界,世界感知中国、认识江西的国际瓷都”的时代大潮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征途中,景德镇学院人将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进取的精神、更加昂扬的姿态砥砺前行,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远征 汪丽)


    编辑:教育工作室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