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扎紧社区一线抗疫篱笆

2020-02-19 16:03:21 | 阅读:17786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江西日报

  • 特邀嘉宾

    尹忠海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 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指出,“全国都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把防控力量向社区下沉,加强社区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使所有社区成为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社区工作是抗疫战斗的基础,是抗疫战斗的第一道防线。要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并着眼长远,就必须牢牢扎紧社区一线抗疫篱笆,全面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首先,要充分认识社区工作在抗击疫情中的基础性地位。所谓社区,是由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性、文化关联性的地域生活共同体。也就是说,社区是一定地域、人口、组织结构与文化的要素综合体,是体现人本性、区域性、规范性以及参与性的综合体。因而,从学理层面来看,其基础性地位首先是生活共同体。同时,考虑到其内在互动性与联系性,它也是命运共同体。疫情爆发表明,是否岁月静好,与社区能否和生共处、和达共享、美美与共紧密相关。

    社区的基础性地位为党和国家所高度重视。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开门见山,明确指出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位,并用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清晰地阐述社区在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性地位。当前,抗疫形势已经发展到关键阶段,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就能有效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如果说,医护人员处在疫情救治一线,那么,社区工作者则是疫情防控的一线,两者都具有基础性地位,都要予以高度重视。

    其次,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做强一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要讲究辩证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活力是建立在高度流动性特征基础之上的。没有流动性就没有现代社会,就不可能保护好社会活力;同时,流动性也会带来巨大风险。如果不能科学有效地控制流动性,社会风险就存在扩张的可能性,社会的良性运行就会遭遇巨大威胁。但是,如果一味只是控制流动性,社会也会面临失去活力、失去秩序的风险。

    为防止疫情因为流动性而升级的风险,合理地、有序地推进恢复经济社会活力,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加强联防联控机制,一手抓好疫情防控,防止因流动而使疫情进一步扩散;一手抓好统筹协调,实现人口有序流动,组织好企业复工。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在这种背景下,社区面临的挑战巨大。应对这一挑战,要通过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实现力量下沉基层、做强一线。目前,社区防疫面临的挑战首先就在于资源短缺,社区工作人员甚至缺乏基本的防护设备。同时,由于资源配置机制不畅,社区提供优质服务的持续性面临压力。为此,要通过管理下放,实现上级管理人员充分下沉基层、支持基层、夯实基层,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要扎扎实实为基层减负,防止“报表防疫”等现象,让基层把精力花在抗疫上;要理顺社区管理机制,坚持依靠居民、依法有序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治理,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

    最后,要以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深入推进社区建设。从长远看,发挥好社区防疫的堡垒作用,应当妥善应对三个挑战。一是社区管理机制现代化的挑战。这一管理机制必须围绕资源配置这一主线,要有足够的动员能力,能够促进部门协同、居民协同、打造社区治理共同体;要能够科学合理地挖掘资源、链接资源、整合资源。至少,不能出现战时缺资源,或者有资源却没有配置能力的情况。二是社区工作面临人才不足的挑战。我国社区形态非常复杂,有的是企事业单位构成的社区,有的是国有企业转制的社区,有的是在城中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区,无论哪种形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作人员不足、专业化水平较低等问题。比如,防疫工作所需要的大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心理疏导人才、社区医生人才等都面临短缺,解决人才短缺问题迫在眉睫。三是社区工作能力建设的长期挑战。社区治理水平高低与否,与社区治理的能力建设紧密相关。要按照《意见》要求,在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提供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强化社区文化引领能力、增强社区依法办事能力、提升矛盾预防化解能力、增强信息化应对能力等六个方面下功夫。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既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社区能力建设的一次大考。从长远来看,社区建设只有不断加强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不惧风险抵御风险,并在不断的迎考中交出满意、合格的答卷。


    编辑:陈盛香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