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奏响脱贫“春之声” 新模式助推扶贫产业发展

2020-04-07 06:32:35 | 阅读:17146

来源:江西新闻客户端·江西日报

原标题:

奏响脱贫“春之声”

——共青城新模式助推扶贫产业发展

王 飞 江西日报记者 蒋少征

四月的共青,绿遍山原,春早人勤。中药材种植基地里,贫困户和基地签订技术指导和包销协议,信心满满;依托大学城建起的青年农场中,高校师生既传技又消费,为村庄发展赋能;走进农家小院,驻村第一书记线上直播带货,线下建立生活馆销售平台带动消费扶贫……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共青城市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强市之本、致富之源、脱贫之基,研判市情,精准发力,建立了事前防风险、事中强支撑、事后谋销路的扶贫产业发展新模式,为春天涂抹出不一样的色彩。

“政府+市场”,选点精准布局合理

共青城北倚世界著名文化遗产地庐山,东邻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现辖三乡两镇一街道,面积310平方公里,人口19.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65户4369人。

发展扶贫产业,选准产业是前提。共青城市成立产业分析研判小组,先后赴周边县(市、区)学习考察,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最终将中药材作为助力乡村振兴、决胜脱贫攻坚的主推产业。政府牵线搭桥,出台了《关于激励贫困群众种植中药材产业的奖补方案》,鼓励贫困群众充分利用自留地、荒山荒地等闲置用地种植中药材,依托现有的葛根、黄精两大种植基地签订技术指导和包销协议,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种植中草药的后顾之忧。目前,共青城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近千亩,197名贫困群众利用闲置用地种植葛根400余亩。

该市泽泉乡贫困户袁林滚听说种植葛根每亩预计增收2000元至3000元,政府免费提供葛苗和技术服务,而且葛根种植合作社按照不低于每公斤3元的保底价进行收购,就着手开垦自己的闲置用地用于种植葛根。“我今年62岁了,外出务工不方便,家里还有多病的妻子需要照顾。听村里第一书记说种植葛根1亩有近2000元纯收益,我就立即开垦了3亩地,相信今天一定有好收成。”袁林滚说起葛根种植充满期待。

“农业+高校”,既有技术又有人气

共青城市有很多高校,目前已建成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南昌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等高校独立院校和职业院校共9所,在校师生近10万人。该市充分发挥大学城的科研优势和消费力优势,主动与各大高校对接,打造了一批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扶贫产业。泽泉乡与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签订生态农业产业协议书,帮助泽泉乡扶贫农产品建立统一的“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加工包装、物流配送和数据管理平台。

共青城大学城的教师大部分居住在南昌市区,他们希望吃上有机蔬菜和体验种植的乐趣。江益镇跃进村青年农场就是基于“农校”对接模式上发展起来的扶贫产业,农场开垦102垅蔬菜,分别承包给高校教师认种,承租价每垅600元。教师无时间打理农场时,就由5名贫困户负责打理。在农场务工的跃进村贫困户胡世华说:“以前我们这里很偏僻,现在好了,这么多大学来了,人也多了,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线上+线下”,直播带货销路更宽

受疫情影响,泽泉乡观音桥村贫困养殖户袁木金家的鸭蛋大量滞销。了解情况后,驻村第一书记梅秀军决定上网直播带货,为袁木金开通了线上销售渠道。在直播的影响带动下,现在每天都有商贩上门收购袁木金家的鸭蛋。进入4月以来,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袁木金信心满满,再次投入近万元增养6600余只肉鸭苗,预计2个月出栏后可增收5000元。

共青城市按“党建+电商+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搭建多方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着力解决扶贫农产品难卖、卖不出好价的问题。线上,开通了驻村第一书记网红代言、淘宝直播等网络销售平台,让贫困户的特色农产品搭上电子商务的顺风车;线下,坚持以消费扶贫为抓手,搭建“消费扶贫生活馆”实体店销售平台,鼓励全市带贫益贫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将滞销扶贫农产品统一由“消费扶贫生活馆”进行销售,并引导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方式采购扶贫农产品,拓宽了扶贫农产品销售渠道。

编审:冯星星

监制:邵平



编辑:郭媛媛

热门评论